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2023-03-15 02:03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摘 要:情境教学法以其能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两大优势,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教学。而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教学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文献调查法梳理了情境教学法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以及在初中科学探究中的应用,发现其在初中科学中的应用理论已经较为完善,但与科学探究相结合的教学设计仍然有待探索。在本篇毕业论文中,笔者将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梳理适用于科学探究的情境创设策略,并探索在情境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科学探究;教学模式

  1. 概念界定
  2. 情境教学法

我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认为,情境教学法是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典型场景,激起起学生的学习情绪,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1]。在此基础上,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钟启泉强调,情境教学法应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重点。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则认为,情境教学法是创设包含有真实问题或事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或事件探究的过程,从而理解知识以及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2]。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情境教学法定义的表述不尽相同,但其核心无外乎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这两点。

基于“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科学探究中的应用”这一选题,笔者在本论文中采用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华对情境教学法的定义。结合初中科学“包罗万象”的学科特点以及《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科学探究这一课程目标的规定,笔者认为初中科学课程的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对自然、社会科学现象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

  1. 科学探究

我国《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初中“科学探究”有明确的定义。《课标》指出,“通常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教育中所说的科学探究则是指学生经历与科学家相似的探究过程,为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掌握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3]。”

前者表述指的是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后者表述则指的是科学教育中学生以模仿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增强科学探究能力的过程。《课标》中还归纳概括了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订探究方案,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共六个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基于选题,笔者将按照《课标》中对“科学探究”的后者定义以及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展开相应的讨论与研究。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情境教学法的研究概况
  3. 国外研究概况

情境教学法的萌芽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独创的“产婆术”(又称“问答法”),即以对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思考、解决问题。

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其著作《爱弥儿》中也有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实例,他所倡导的情境是真实的自然情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以上是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课题毕业论文、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